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筑底回升
由池仁勇、刘道学、金陈飞等负责撰写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23》显示,进入2023年,我国中小企业景气逐渐走出三年疫情景气低迷期,总体呈现温和复苏、筑底回升、企稳向好态势。预测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年平均指数由2022年的79.63上升到84.05,同比提升5.6%。但疫情“伤疤效应”影响到疫后企业复苏基础还不牢固,表明当前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1条”,激发中小民企发展活力,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是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景气的“牛鼻子”。

从分类指数来看,中国上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和比较景气指数同比提升超过7%,反映总体市场活力和企业信心逐渐恢复,中小企业投融资日趋活跃,区域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总体拉动景气回升向好。工业中小企业景气同比提升近5%,复苏相对滞后,突出体现景气强劲反弹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

从区域指数来看,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稳居全国七大地区景气排名前三位,引领全国区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五省蝉联全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榜单前五位,凸显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省高质量发展的“韧实力”。2023年全国省际指数分布不均,但大部分省份景气排名波动不大,显示出全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面总体平稳良好。

【研究发现与分析观点】

——拉动景气回升三大积极要因。一是纾困政策落地有效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复苏。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40多项纾困政策,各地出台近300项相关举措,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大帮扶政策力度和精准度。受此拉动影响,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二是新兴行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提速。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绿色产业动能充沛,为中小企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跃升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三是市场预期稳中向好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信心。2023年年初以来中央政府采取积极财政、稳健货币政策,对于稳定国内市场,加速各行业全面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

——拖累景气复苏的四大阻碍要因。一是消费降级,内需不足。大宗商品总体供强需弱,特别是房价持续走低导致相关行业投资拉动能力下降。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居民“捂住钱袋子”倾向仍较为明显,传导到生产端,导致CPI和PPI同步走低。二是外贸不振,出口下滑。2022年以来高通胀促使欧洲央行连续9次加息、美联储11次加息,导致欧元区和美元区金融收紧、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出口动能减弱,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承压。三是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不畅。三年疫情防控使得政府开支加大,也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极大创伤。此外,中小企业账款拖欠现象仍严重影响疫后企业生产经营修复。四是数智化创新人才不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不足直接影响到创新成果获取与转化,同时也影响到质量标准及高端产供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水平,长远影响中小企业景气持续改善。

——持续提升景气的五大对策建议。一是发展新型消费扩大内需。千方百计确保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鼓励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型消费和高质量服务消费供给;切实做实做好民生保障,扩大教育、住房、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有效投资全覆盖。二是借势RCEP实施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双轮驱动稳外贸订单;充分利用“电子口岸”提升出口归并简化申报效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与数字服务贸易优势;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促进中小企业实现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三是数智化赋能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数智化赋能,持续壮大优质中小企业规模,助力中小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合力解决 “卡脖子”问题;通过科技成果赋智,推动先进技术在中小企业落地转化,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增强成长韧性。持续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开发投入,加大数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就业扶持政策,壮大产业工人队伍,为增强企业成长韧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五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营商环境。持续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倡导尊重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风尚;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优化信用环境;建立地方政府一把手联系民营中小企业制度,优化新型政商关系,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关于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

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为了更好地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以及企业自身提供决策依据,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发挥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及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依托部门的专家团队优势,基于官方统计数据、上市公司数据及调研数据,运用合成指数法计算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从2010年开始策划开展有关中小企业景气监测、景气指数编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发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模型与方法,并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理论及实证研究。2011年,该项研究工作列入研究院重点研究项目,当年8月课题组推出了中国首部《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2012年,课题组在研究中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基础上,追加研究中国主要城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并基于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500指数样本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扩散指数法编制中小板及创业板景气指数。2013年开始,基于浙江省的重点监测数据开展浙江11市的区域景气指数和小微企业发展指数编制工作,课题组同时参加《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的编撰工作,负责承担中小微企业动态数据分析及相关专题研究。2014年以后,上市中小企业景气测评先后通过追加新三板挂牌企业、科创板企业及北交所上市企业样本等,使上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动态发展的现实。由此,通过持续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的方法与内容,满足了该项研究的重大社会需求。

十余年来,《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在西湖中小企业国际研讨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专题研讨会、全国科技评价会议、全国小企业发展论坛、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WAITRO)杭州论坛及马来西亚槟城国际学术会议、亚洲创新与政策学会(ASIP)菲律宾年会、新西兰中国商会年会等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引起相关各界高度关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23)》是依托浙江省新型重点智库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和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完成的最新标志性成果。全书由四篇十三章构成,由池仁勇、刘道学等负责统撰,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浙江工业大学的“中小企业研究文库”系列著作。报告书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可靠数据支撑,结合大量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中国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景气状况和动态趋势,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可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

友情链接

  • 中央部委网站
  • 省级经信委网站
  • 省级中小企业网站
  • 浙江省市县中小企业服务
  • 境外相关机构
  1. 中国政府网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4.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5. 最高人民法院
  6. 最高人民检察院
  7. 外交部
  8. 国防部
  9. 公安部
  10. 科学技术部
  11. 工业和信息化部
  1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13.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1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15. 国家知识产权局
  16. 教育部
  17. 铁道部
  18. 水利部
  19. 环境保护部
  20. 国家税务总局
  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3.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4.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5. 监察部
  26. 民政部
  27. 司法部
  28. 交通运输部
  29. 中国人民银行
  3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31.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总局
  3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33. 国家宗教事务局
  34. 农业部
  35. 财政部
  36. 商务部
  37. 国土资源部
  38. 国家体育总局
  39.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4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41. 海关总署
  42. 国务院参事室
  43.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44. 文化部
  45. 卫生部
  46. 审计署
  47. 国家统计局
  48. 新闻出版总署
  49. 国家林业局
  50. 国家旅游局
  51. 新华通讯社
  52.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5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54.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55. 中国科学院
  56. 国家行政学院
  57. 中国工程院
  58.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
  6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61.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62.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63. 中国地震局
  64. 中国气象局
  65. 国家海洋局
  66. 国家档案局
  67.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6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69. 国家信访局
  70. 国家粮食局
  71.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2. 国家邮政局
  73. 国家密码管理局
  74. 国家烟草专卖局
  75. 国家外国专家局
  76.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7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78. 国家外汇管理局
  7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80. 国家航天局
  81. 国家原子能机构
  8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83. 国家测绘局
  84. 国家文物局
  85. 国家语委
  86. 国务院扶贫办
  87. 国务院三峡办